

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位于河北省阜平县城东南19公里处的城南庄村,南临胭脂河,北依菩萨岭,群山环绕,松柏苍翠,风光秀丽。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是全国100个红色经典旅游景区之一、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河北省国防教育基地和廉政教育基地,入选“河北最美30景”。
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浓缩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晋察冀的荣誉与辉煌。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聂荣臻同志以阜平为起点创建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我党我军创建的第一块敌后抗日根据地,毛主席亲笔授予“模范抗日根据地”光荣称号。抗日战争时期,以阜平为中心的晋察冀边区是坚持华北抗战及全国持久抗战的坚强堡垒。解放战争初期,为实现中央夺取东北的战略意图,晋察冀部队率先挺进东北,为后续部队进入东北打通了走廊,成为挺进东北、夺取华北的前进阵地。1948年4月,毛主席率领中央机关从陕北来到阜平城南庄,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调整南线战略,为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成为全国解放的重要后方基地与战略指挥中心。毛主席还亲自起草了《纪念一九四八年五一劳动节口号》,第一次具体描绘了新中国的蓝图,发出成立新中国的动员令。晋察冀边区在党的建设、政权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建树卓著,崭新的民主制度及完备的建构为新中国的成立积累了宝贵经验,被誉为“新中国的雏形”。
为继承传统,弘扬伟大的晋察冀精神,1972年,阜平县委、县政府依托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建立城南庄革命纪念馆,1983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纪念馆被确定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6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单位。1986年4月17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来馆参观,对纪念馆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并在旧址院内亲手栽下了两棵枣树,还写下“立下愚公志,枣满太行山”的诗句。随着纪念馆的发展壮大,逐步确立了“一轴五区”的总体建设规划。“一轴”指由广场、主题景观雕塑、展览馆及旧址为主线,以后山为背景的区内景观轴线。“五区”指广场展示区、旧址区、后山区、服务区及预留发展用地。2002年1月15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同志来馆参观,对纪念馆的发展壮大提出了殷切希望。2005年,按照省委“规划一步到位,分步实施,建设全国一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指示精神和阜平县“建设太行山生态文化旅游强县”的要求,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指导下,完成了一期工程建设,成功举办了纪念全省抗战胜利60周年大会,并正式更名为“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并被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9年,时任河北省省长的胡春华同志来馆参观,对纪念馆建设发展作出了具体指示。2011年,时任河北省省长的陈全国同志到馆参观,对纪念馆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并协调解决纪念馆建设中的困难。2011年纪念馆完成了二期工程建设,建成了“解放战争时期的晋察冀”专题展馆、多功能报告放映厅、附属用房等工程建设。纪念馆不断发展壮大,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每年接待游客20余万人次,成为全国40多家机关和企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弘扬晋察冀精神、教育激励后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目前,纪念馆总占地17万平方米,整个景区由休闲广场、主题展览馆(第一展馆、第二展馆)、雕像广场、旧址区、后山旅游区五部分组成。第一展馆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展线长260米,展出文物621件,照片222张,图表31块,紧紧围绕“模范抗日根据地——晋察冀边区”的主题进行布展,运用大量珍贵的照片、文物以及先进的声、光、电等技术,对展览内容进行详细、生动得说明,集中反映了晋察冀根据地的光辉历史和晋察冀军民的丰功伟绩。第二展馆建筑面积1550平方米,展线173米,展出图片188张,图表20个,文物115件,立体景观4个。紧紧围绕“全国解放战争的战略基地与指挥中心”这一主题,按照历史脉络,从抗战胜利后解放张家口到华北全境解放,共分为六个章节,展出历史图片188张,历史文物115件,采取景观复原、触摸屏、雕塑等各种方式,充分展示了晋察冀解放区为解放战争胜利和新中国成立作出的卓越贡献。雕塑广场矗立有聂荣臻和美穗子、红色新闻战士、李勇和爆破组、戎冠秀与受伤战士、国际友人白求恩、狼牙山五壮士六组青铜雕塑,向世人阐述了晋察冀的红色经典和动人故事。旧址区有两重院落,是1947年秋聂荣臻司令员率领军区机关从张家口撤离回到阜平修建的。旧址占地面积为1752平方米,前院矗立着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的铜像,气势恢弘。院中栽有桧柏、银杏和榕树,环境清静幽雅。后院是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包括三排二十一间土坯房,1948年毛泽东、周恩来率领中央机关从延安来到城南庄,在此居住35天。其中有毛主席、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同志的宿办室,还有军区作战科、电话室和会议室。这是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在河北唯一完整保留的机关旧址以及毛主席进京之前唯一完整保留的居住旧址。后山脚下还有一条长约128米的防空洞,是由晋察冀军区工兵连的战士人工挖凿而成的,依旧保存完好。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吹响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角,为阜平加快发展文化旅游提供了政策支持;河北省委、省政府启动实施的“大西柏坡”战略,为同是革命老区的阜平带来了发展机遇;保阜高速公路全线贯通,西阜高速公路动工修建,为阜平加快发展创造了条件,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迎来加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为此,我们精心谋划了纪念馆三期工程,建设专题展馆、游客体验景观区、游客接待中心及办公服务设施、生态停车场、旅游厕所,进一步完善科学的游览路线。三期工程完成后,将进一步提升景区规模和品位,完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进一步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有效带动经济社会发展,并且将同西柏坡、五台山一道逐步构建红色旅游、绿色旅游、佛教文化旅游精品观光带,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显著。
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浓缩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晋察冀的荣誉与辉煌。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聂荣臻同志以阜平为起点创建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我党我军创建的第一块敌后抗日根据地,毛主席亲笔授予“模范抗日根据地”光荣称号。抗日战争时期,以阜平为中心的晋察冀边区是坚持华北抗战及全国持久抗战的坚强堡垒。解放战争初期,为实现中央夺取东北的战略意图,晋察冀部队率先挺进东北,为后续部队进入东北打通了走廊,成为挺进东北、夺取华北的前进阵地。1948年4月,毛主席率领中央机关从陕北来到阜平城南庄,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调整南线战略,为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成为全国解放的重要后方基地与战略指挥中心。毛主席还亲自起草了《纪念一九四八年五一劳动节口号》,第一次具体描绘了新中国的蓝图,发出成立新中国的动员令。晋察冀边区在党的建设、政权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建树卓著,崭新的民主制度及完备的建构为新中国的成立积累了宝贵经验,被誉为“新中国的雏形”。
为继承传统,弘扬伟大的晋察冀精神,1972年,阜平县委、县政府依托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建立城南庄革命纪念馆,1983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纪念馆被确定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6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单位。1986年4月17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来馆参观,对纪念馆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并在旧址院内亲手栽下了两棵枣树,还写下“立下愚公志,枣满太行山”的诗句。随着纪念馆的发展壮大,逐步确立了“一轴五区”的总体建设规划。“一轴”指由广场、主题景观雕塑、展览馆及旧址为主线,以后山为背景的区内景观轴线。“五区”指广场展示区、旧址区、后山区、服务区及预留发展用地。2002年1月15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同志来馆参观,对纪念馆的发展壮大提出了殷切希望。2005年,按照省委“规划一步到位,分步实施,建设全国一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指示精神和阜平县“建设太行山生态文化旅游强县”的要求,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指导下,完成了一期工程建设,成功举办了纪念全省抗战胜利60周年大会,并正式更名为“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并被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9年,时任河北省省长的胡春华同志来馆参观,对纪念馆建设发展作出了具体指示。2011年,时任河北省省长的陈全国同志到馆参观,对纪念馆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并协调解决纪念馆建设中的困难。2011年纪念馆完成了二期工程建设,建成了“解放战争时期的晋察冀”专题展馆、多功能报告放映厅、附属用房等工程建设。纪念馆不断发展壮大,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每年接待游客20余万人次,成为全国40多家机关和企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弘扬晋察冀精神、教育激励后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目前,纪念馆总占地17万平方米,整个景区由休闲广场、主题展览馆(第一展馆、第二展馆)、雕像广场、旧址区、后山旅游区五部分组成。第一展馆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展线长260米,展出文物621件,照片222张,图表31块,紧紧围绕“模范抗日根据地——晋察冀边区”的主题进行布展,运用大量珍贵的照片、文物以及先进的声、光、电等技术,对展览内容进行详细、生动得说明,集中反映了晋察冀根据地的光辉历史和晋察冀军民的丰功伟绩。第二展馆建筑面积1550平方米,展线173米,展出图片188张,图表20个,文物115件,立体景观4个。紧紧围绕“全国解放战争的战略基地与指挥中心”这一主题,按照历史脉络,从抗战胜利后解放张家口到华北全境解放,共分为六个章节,展出历史图片188张,历史文物115件,采取景观复原、触摸屏、雕塑等各种方式,充分展示了晋察冀解放区为解放战争胜利和新中国成立作出的卓越贡献。雕塑广场矗立有聂荣臻和美穗子、红色新闻战士、李勇和爆破组、戎冠秀与受伤战士、国际友人白求恩、狼牙山五壮士六组青铜雕塑,向世人阐述了晋察冀的红色经典和动人故事。旧址区有两重院落,是1947年秋聂荣臻司令员率领军区机关从张家口撤离回到阜平修建的。旧址占地面积为1752平方米,前院矗立着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的铜像,气势恢弘。院中栽有桧柏、银杏和榕树,环境清静幽雅。后院是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包括三排二十一间土坯房,1948年毛泽东、周恩来率领中央机关从延安来到城南庄,在此居住35天。其中有毛主席、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同志的宿办室,还有军区作战科、电话室和会议室。这是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在河北唯一完整保留的机关旧址以及毛主席进京之前唯一完整保留的居住旧址。后山脚下还有一条长约128米的防空洞,是由晋察冀军区工兵连的战士人工挖凿而成的,依旧保存完好。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吹响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角,为阜平加快发展文化旅游提供了政策支持;河北省委、省政府启动实施的“大西柏坡”战略,为同是革命老区的阜平带来了发展机遇;保阜高速公路全线贯通,西阜高速公路动工修建,为阜平加快发展创造了条件,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迎来加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为此,我们精心谋划了纪念馆三期工程,建设专题展馆、游客体验景观区、游客接待中心及办公服务设施、生态停车场、旅游厕所,进一步完善科学的游览路线。三期工程完成后,将进一步提升景区规模和品位,完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进一步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有效带动经济社会发展,并且将同西柏坡、五台山一道逐步构建红色旅游、绿色旅游、佛教文化旅游精品观光带,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显著。
主办单位:阜平县果品发展研究中心 阜平县红满天大枣农民专业合作社
版权所有:阜平县果品发展研究中心
联系电话:0312-7239096 15175318079
冀ICP备13022158号-1
版权所有:阜平县果品发展研究中心
联系电话:0312-7239096 15175318079
冀ICP备13022158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