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化之窗

邓拓事迹

发布时间:2015-04-18 10:58:31 责任编辑: 点击数:1886 

邓拓(1912~1966),福建闽侯人,中国新闻家、政论家,原名邓子健、邓云特,笔名马南邨、于遂安、卜无忌等。他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晋察冀日报》社长、新华通讯社晋察冀总分社社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中共北京市文教书记兼《前线》杂志主编、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他是我国新闻史上的一代英才,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年代,邓拓率领《晋察冀日报》社人员,躲开敌人的围追堵截,辗转于马兰村所在的太行山地区,坚持边战斗边出报,创下了中国新闻史上的奇迹

抗战爆发后,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建立。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于1937年12月11日在河北省阜平县创办《抗敌报》,向全区发行。1938年4月,该报改为中共晋察冀省委机关报,邓拓在这时调来报社任主任,以后担任社长、总编辑。1940年11月7日,该报改为《晋察冀日报》,解放前夕和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合并,成为《人民日报》的前身。《晋察冀日报》积极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和抗日根据地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是抗日根据地创办时间最早和最长的党报之一,是晋察冀边区最重要的一个报纸,是边区党和人民革命斗争的喉舌。聂荣臻之帅曾称赞该报是"民族的号筒"。邓拓在抗战的烽火中,奋不顾身、鞠躬尽瘁,为《晋察冀日报》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为抗战时期党的新闻事业写下了光辉的历史,成为新闻工作者的楷模。

马兰村,当时是《晋察冀日报》报社驻地。1941年秋季,日寇纠集7万兵力向晋察冀边区扫荡,在最紧张的情况下,社长邓拓坚持出报,他和报社工作人员一道,在敌人扫荡中一边游击一边办报纸。“凡有24小时较安定的时间,绝对保证出报一期!”人们改装了印刷设备,所有的物资,八匹骡子就能驮完。邓拓领着大家游击办报:敌人一来,机器埋藏在山中;敌人一走,挖出机器,继续印报。1941年9月到10月间,一个月内7次转移印刷设备,创造了“用八匹骡子办报”的奇迹。1939年3月至1948年,《晋察冀日报》在此办报达十年之久; 1944年,为配合当时正在进行的“整风”运动,第一次出版《毛泽东选集》,也就是说,马兰村是中国第一部《毛泽东选集》的诞生地。

1943年底,日寇对晋察冀边区进行疯狂扫荡时,邓拓之妻丁一岚在一次随报社工作人员突围后生下了女儿邓小岚(现《晋察冀日报》史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邓小岚就被寄养在离马兰村很近的麻棚村的一个老乡家里生活了3年。缘于个人身世、父辈情结及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多年来,邓小岚一直把这里视为第二故乡,她说:“我就是马兰人”,一直关心支持马兰村的发展。

1997年,邓小岚第一次回到马兰村,看到村里的情况,觉得应该为马兰村做点儿事情。她每年的退休金3万多元,有两万元用来帮助马兰村。她通过努力,在村里盖了7间校舍,又积极帮助困难学生解决学费问题,还帮助村里搞起了红色旅游。 

邓小岚说,她最幸福的时刻就是看着孩子们站在台上演奏的时候。1999年邓小岚退休以后,回到马兰村住下来,默默为村里做事,先后帮助该村翻建学校、修路种树、改建水冲式厕所、救助贫困户和贫困学生、发展旅游等,她还为马兰小学捐献了小提琴、手风琴等乐器,义务为学生们上课,教他们学习乐器、绘画等。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邓小岚的悉心指导,现在孩子们已经能够演奏复杂的乐曲,唱功也明显提高。2010年8月,马兰村小乐队出席了在北京举行的第四届中国优秀特长生艺术节开幕式,孩子们表演的器乐合奏《美丽的家园》和《欢乐颂》,赢得了在场所有观众的热烈掌声。2009年1月,阜平县人大常委会授予人民新闻家邓拓长女邓小岚“阜平县荣誉公民”称号。在2008年阜平县委宣传部等七部门组织的德信人物评选中,她还被评为“十大德信人物”之一。

2011年6月,邓小岚和她的马兰村小乐队受到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的亲切接见。随后,邓小岚和她的马兰村小乐队成为各级媒体采访的焦点,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日报、天津日报、南方都市报等几乎所有的媒体都争相报道邓小岚的先进事迹,短短几个月时间,在各级媒体发稿数百篇。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浙江电视台、湖南卫视、上海东方卫视等,纷纷发出邀请,《我要上春晚》、《欢乐英雄》、《中国梦想秀》、《明星慈善夜》、《百姓秀场》等节目,都出现了马兰小乐队的身影。马兰村,这个太行山深处一个根本不起眼的小村庄,逐步为外界所熟识。

主办单位:阜平县果品发展研究中心 阜平县红满天大枣农民专业合作社
版权所有:阜平县果品发展研究中心
联系电话:0312-7239096 15175318079
冀ICP备13022158号-1